在线咨询: 0750-3681386

教育常识

孩子自己能做非要你帮忙,不帮就发脾气,我该用什么来抽他?

让孩子做事,要求他做炒鸡简单的东西,完完全全可以办得到的事情,非得要你帮忙,不然就发脾气·······


孩子的问题行为总是很难搞,让人头疼,咋办?


孩子有问题行为已经不是少事,在很多情况下打骂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我们应该学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干预问题行为,而不是通过经常打骂来“不能惯着他,让他知道怕”,这样做只能暂时有效,甚至会带来伤害孩子身心、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会了用蛮横武力来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副作用。


所以家长、老师们需要学习科学的干预知识,用智慧来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问题行为的背后,藏着目的和强化过程。


行为功能:就是我们说的,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有何目的?

1、实物强化:发生的某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大人的帮忙,得到某种东西,比如孩子突然找大人,拉大人的手,想得到零食、玩具。

2、注意力强化:发生的行为是为了获取大人的关注。

3、逃避或逃离强化:逃避是孩子已经知道接下来准备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提前就会做出反应,发生逃避行为;逃离是孩子突然感受到目前所在的面对的周围环境,让他觉得太吵、痛苦、害怕、无聊,主动反应出某些行为去逃离现场。

4、自我刺激行为:由于本体感、前庭等感知觉出现失调,孩子本能的喜欢安静,表现出让人觉得懒;或本能的喜欢跑来跑去,上蹿下跳,精力过于旺盛,表现出让人觉得太顽皮好动。


强化的历史过程:有些问题行为不是孩子生来就会的,而是经过大人们的种种强化练就而成。比如,家长太过聪明和殷勤,生怕孩子有一点不开心不满意,过分积极主动,每次孩子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孩子动动手指头,或投来一个眼神,甚至连眼神都不用,父母就心有灵犀地知道孩子想要什么,让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孩子脾气越来越大,一有不顺心,想要什么东西,就哭闹耍脾气,没完没了,除非得到。


一些小建议,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1、家长要学会“装傻装笨,懂装不懂,糊里糊涂”:当孩子找你,拉你的手要帮他做事情时,你可以试着不要着急立马给帮助和反应,反应慢一点,注意力分散一点,观察力弱一点,脑筋转得慢一点,你的眼睛要一直看着孩子准备着,孩子的需求会让他主动关注你的眼睛和表情,如果孩子还是不会看向你,你就要主动给予提示和迎合,一旦孩子眼睛关注你了,立刻给予表扬和满足孩子想要的帮助。

这样的用眼神关注来提要求的次数增多后,孩子就学会了眼神关注提要求这个重要的技能。


其实,在我们星语的PCI游戏介入课程里,常常进行很多孩子感兴趣的互动性游戏,游戏里音乐截然而止,孩子们需要眼神关注老师,师生眼神接触才能继续游戏,孩子的眼神关注和交流会得到发展;孩子在家时,家长也能和孩子玩这些互动性游戏,发展社交、眼神关注的同时,减少训练费用。


2、眼神关注后就要学会同时添加语言的运用,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就是给孩子拓宽了社交的道路,孩子会少很多孤独感,多了一种高效的索求方式,爱哭闹、发脾气的问题行为就会减少一半。

首先,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具备基本的表达能力。

再者,抓住日常生活的细节,或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产生表达需求的动机,如喝饮料时不会用吸管,吃零食时不会打开包装袋,拿玩具时够不着等等,引导孩子眼神接触关注后使用语言,运用出自己学会的词汇,说对后,家长再给予帮助或辅助,让孩子明白使用语言的大大的好处。


3、给孩子任务,让孩子做事情时,首先要分清任务对于孩子本身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对于你自己,最好带孩子去进行系统的评估,就可以知道孩子最先需要学习的技能,然后进行针对性教学;


(1)、难度系数高的,通过辅助也难以完成的,你需要把任务分解成一块一块小部分;降低难度,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东西来学;提供更加精细的辅助;孩子的遇到挫折后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当孩子觉得任务比较难,会出现害怕,退缩,逃避等情绪,家长需要理解,耐下心来,鼓励他,辅助他。


(2)、辅助要本着一点一点慢慢减少的原则进行,一步步撤销辅助时,每一步都要鼓励他独立完成,从最开始的全辅助(手把手辅助),半辅助(减少辅助力度,减少辅助范围),影子辅助(手跟着孩子的手,但不要接触到),到最后的独立完成。每次减少辅助的情况下,孩子完成任务时,你都要给予孩子足够强、足够多的强化物奖励他。


(3)、孩子具备这个技能,会做,但不肯做。这时就要想想是不是你给的辅助太多太久,让孩子依赖上了你的辅助;还有就是想想平时是否对孩子太宠溺,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教养态度不一致,导致小朋友对你发出的指令不服从。如果孩子太依赖,你就要慢慢撤离辅助并鼓励孩子独自完成;


(4)、如果孩子不听指令,请参考以下7条建议:

            1):去除外在干扰。比如关掉电视机,拿走玩具,放好零食。

            2):建立眼神交流。让孩子先和你眼神对视,他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存在听不到听不见的情况。

            3):运用肯定语句,不提供选择性的疑问句或否定句,提供一定的选择性,但不是那种要不要、可不可以、是否的选择。比如,“你可以现在去洗澡,也可以先玩玩具车5分钟再洗澡。”

            4):每次只给一个指令,指令要简洁、易懂。比如扔垃圾、过来、洗手、吃饭······

            5):让孩子重复家长提出的指令。

            6):强化孩子积极的行为。“刚才你吃饭前洗手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爸爸妈妈非常为你高兴”,然后大大的奖励他。

            7):为不服从指令设定负面后果,并为之严格执行。“XX,你只能再看5分钟电视,然后来吃饭,不然吃完饭以后,知道明天,都不能看电视咯。”大人需要全员一致的严格执行,但在一开始,不能把负面后果设定得太严重,只需一两天即可。


被动干预:孩子发脾气哭闹时,如果只是为了不学习逃避或者逃离,那么大人就可以狠下心来,忽视孩子的哭闹,提供辅助让孩子把任务完成,持之以恒,次数多了之后,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无用的,逃避、逃离是无用的,该学习的技能、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行为上则会渐渐变化,变得做事时不哭闹了,更主动了。


正面干预:现实情况下,孩子身处特教机构,或者幼儿园,小学,其他学校,日常生活中,遇到必须要做的事情时,总有会遇到困难而爸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这时候有了向他人、不那么亲近的人寻求帮助的技能十分重要,这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生存技能,毕竟我们人类是有相互帮助属性的群居高智能生物。

怎么教?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一个方法不能用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同样,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寻求帮助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问题。孩子天生下来都是天使,都是白纸,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养方式、环境和先天性因素造成的,一般的,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早期性格的形成,而早期性格对孩子一生都有深远的持久的影响,随着孩子的成长,由性格造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将很难改变,除非他遭遇巨大变故,原来的心理思维模式承受不住,由人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心理认知思维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让人的心理承受得住其变故带来的压力,这时他的性格,行为,习惯,都会发生变化,但花费的资源十分巨大。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教他以正确的方式走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十分高效而经济的。

1、承挫能力低的孩子,遇到失败很容易失控崩溃,但只要慢慢学会承受、容忍一定程度的挫败感,再教学会寻求帮助。

2、无助、妄自菲薄的孩子,理解一定的事情,但认定了困难的事情,就认为自己一定做不了,容易退缩放弃,容易向外寻求过多的帮助,一般是家长过度严厉,缺少鼓励赞赏、表扬。

3、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容易焦虑的孩子容易情绪变得很大,常常会急得发脾气、哭闹、破坏工作,不懂找他人寻求帮助,先安抚,再告知以方法。

4、被家长过分表扬夸赞的孩子,喜欢追求完美,觉得完美的自己不需要寻求帮助,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容易犯更大的错误,出现更大的问题,认识自己的能力的界限范围,学会寻求帮助才能达到更完美。

5、怕被遗忘,渴望关注的孩子容易向他人寻求过多的帮助,无论事情困难还是容易,这会让孩子不分场合的去寻求帮助,设定提问界限,让孩子学会分享提问机会给他人。

6、冲动,不顾所做事情后果的孩子,凭喜好去做事,没有耐心,不愿寻求帮助,设定负面后果,引导并强化孩子的思考、询问的行为。。


我们特殊小朋友需要从最简单的、最低需求类的问题入手。


寻求帮助是社交里的一项可以非常简单又可以非常复杂精深的技能。它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认知,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了解被询问者的能力范围,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求助,可以辨别被求助者的表情、反应,能传达自己的意愿。若小朋友成为被求助者,他所具备的技能则需要更加多和高级。





往期干货文章>>>>>

教孩子自己上厕所有多重要?


返回顶部